红旗渠畔的立体思政课:在行走中淬炼青春信仰
太行山麓,红旗渠畔。2025年盛夏,我带领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“健康公卫行”社会实践服务队的成员们,在河南林州这片红色沃土上,上了一堂特殊的“立体思政课”。这四天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以沉浸式、互动式、体验式的方式,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,从课堂走向社会,在行走中淬炼青春信仰。
第一篇章:沉浸式课堂——让红色基因在历史现场“活”起来
在林州市人民医院,我们不仅看到了现代化的医疗设施,更通过原林县县长李贵之子李晓红的讲述,触摸到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脉搏。当学生们凝视那些泛黄的手稿、粗糙的工具时,教科书上的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”变得如此具体而深刻。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教育,让思政课不再是单向灌输,而是通过“实物见证+亲历者讲述”的双重维度,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。
在扁担精神纪念馆,那根被岁月打磨得锃亮的扁担成为最生动的教具;在谷文昌纪念馆,那双沾满泥土的布鞋化作最感人的教材。这些红色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,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,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。当青春遇见红色传承,当专业理想对接时代使命,就会迸发出服务人民、奉献祖国的磅礴力量。
第二篇章:互动式实践——让专业理想在服务人民中“燃”起来
在残疾人康复中心,学生们为老人讲解健康知识的身影,与老人们合唱红色经典歌曲的场面,构成了一幅代际传承的动人画卷。这种“专业服务+情感交流”的互动模式,让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实际行动中得到升华,也让公共卫生的专业价值在服务中得到彰显。
在当地小学,我们设计了“情绪认知”讲座,也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。当一个小女孩说出“原来委屈时不止可以哭,还可以深呼吸或者写下来调整情绪”时,我看到了思政教育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力量。这种“知识传授+心灵陪伴”的互动实践,让教育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。
第三篇章:体验式成长——让青春使命在乡村振兴中“亮”起来
行走在庙荒村的乡间小路上,学生们将健康知识送到村民家中。在入户走访中,他们不仅传播了健康理念,更深刻理解了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基层意义。这种“行走的课堂”,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,体验到了公共卫生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当夜幕降临,我们围坐在红旗渠畔开展“青春对话”分享会。学生们谈感悟、说收获,那些白天看到的、听到的、做到的,此刻都内化为成长的力量。这种“实践体验+思想升华”的闭环设计,让思政教育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。
第四篇章:育人手记——让思政初心在实践淬炼中“实”起来
教育的真谛,从来都不应囿于方寸讲台。在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,我们通过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,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成长。我们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,用双手触摸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,用心灵感悟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。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,让学生既读懂了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的中国故事,又在服务中收获了自我的成长蜕变;既接续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血脉,又积蓄了开创未来的青春力量。
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,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神圣使命。这份使命要求我们不仅要讲好党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,更要将这些精神财富转化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。我深知,教育的初心在于培根铸魂,在于为民族复兴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因此,我们始终以责任担当践行育人使命,通过创新教育形式,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,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。
这正是我们探索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的初心所在——让教育回归生活,让成长扎根实践,让信仰照亮未来。我坚信,当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,当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教育就能真正完成其塑造灵魂、启迪智慧的高使命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志气、有骨气、有底气的时代新人。